入学咨询: 13356667996 中文|English VR全景参观

寄宿生活

孩子想家的夜里,他们在做什么?

距离国庆假期结束仅剩1天,同学们即将离开家返回学校,开启他们的寄宿生活。或许有的家长会很担心,孩子在经历长假期后,重返校园会不会再次陷入“想家”的情绪漩涡?


事实上,从9月1日开学以来,班主任和生活老师都在留心观察孩子们的变化,尤其是经历了中秋节的3天假期,紧接着迎来长达8天学习周期的那段时间。


那么孩子想家的时候,老师们在做些什么?有这样几则故事分享给家长们,给“分离焦虑”的情绪降降温。



通常,当我们面对哭泣的人时,开口第一个问题一般会是“你怎么了”或者“你遇到了什么问题”找到问题才能提供解决方案。但是这样的逻辑,在“想妈妈”、“想家”的孩子面前,是不适用的。



这天是9月25日,星期三,早上醒来一年级的一个小男孩低声哭泣,生活老师很清楚他想妈妈了。因为从9月开学到现在,这位从未经历过寄宿的学生,总会偷偷流眼泪,但是频率从以天为周期,慢慢变成以周为周期。


生活老师让其他学生先穿衣、洗漱,然后把他带到一旁,告诉他:“这8天时间很长,老师理解你,但是昨天你刚刚回过家,对吗?”原来这是一位每周二半走读的学生。


小男孩点点头,但还是低声哭着。生活老师轻轻拍拍他后背,跟他说:“我也想念妈妈,他们也想念妈妈,但是我们都没办法回家……”


此时,小男孩已经开始降低抽泣的频率。生活老师继续说:“你想想,妈妈白天要上班对吗?”小男孩点点头。


“我也要在这里上班。你和同学们要上学,大家都在做着各自的事情。所以,即便你一直在家,妈妈白天也没有办法一直陪伴你,对不对?老师也有孩子,我在这里陪伴你们,也没有办法见到他,所以我们是一样的。”小男孩静静地看着生活老师,没有说话,但是哭泣声慢慢止住了。


“所以,我们要做好各自的事情,你在这里安心上学,妈妈才能放心地去工作,这样周末你们就可以更开心地见面!”这样对话下来,小男孩已经停止哭泣,回到宿舍里在生活老师地陪伴下洗漱穿衣。


孩子也需要理解与被理解,“想家”的情绪包含太多说不清的原因。“不需要问他为什么哭,因为这很可能会加重他的情绪,我们要做的是帮他疏导、分散这些情绪。”让孩子明白“想家”是一件平常事,他的情绪有人理解并感同身受,进而接受一些可能还不懂的道理,慢慢成长。



当然,有时候想家可能也不是真正的想家。


一年级的一位女生,9月刚开学的第一周,几乎每天都会大哭,生活老师轮番上阵还是没能止住她的哭声。最终,班主任的到来让她慢慢平复。


“你先哭一会儿吧,我给你倒杯水。”班主任轻轻捋了捋女生的后背,一边安抚一边蹲下来,尽量与女生保持平等的姿态,说:“哭完以后,你慢慢平复,喝点水,这样我们才能沟通。”


女生哭声减弱后,开口说话,从“想妈妈”“想走读”慢慢变成“害怕黑”。


“你怕黑,我给你开一盏厕所的灯睡觉好吗?这样不打扰别人,你也能看到光亮。我在这里看着你,一直到你睡着。”


“但是我半夜醒来也害怕,我想上厕所。”


“没关系不要怕,这盏灯一直给你开着,半夜醒来不会觉得黑。水杯我给你放在床边,渴了你就喝一点,这样也不用下床出去接水,可以吗?”



女生点点头说可以,班主任陪着她洗漱完毕,躺在床上后给她盖好被子。女生慢慢开始聊起了生活中的趣事儿,和爸爸一起出去钓鱼、滑冰,开开心心地入睡。


孤独催生恐惧,怕黑、怕一个人,这些都需要慢慢脱敏。后来班主任说起这个女生,已经慢慢地不再哭,在班级里也经常被表扬和鼓励,笑容越来越多,开笔礼那天还作为新生代表,和班主任一起在台上完成了仪式。老师通过对话与陪伴,和学生建立信任,进而让孤独慢慢地不再成为孩子情绪的主宰。


其实,在想家的那些夜晚,学校的老师们一直都忙碌到学生入睡:遇到感冒发烧的学生,会挨个提醒并查看他们是否按时吃药;不敢入睡的学生,生活老师会一边处理工作一边牵着他,站在宿舍门口让他能听到或看到自己……


小小身影背着书包离开爸妈温暖的怀抱、安全感十足的家、熟悉的环境,去往学校。愧疚、不安、难以割舍……这些情绪开始慢慢裹挟着家长,甚至开始怀疑“到底应该寄宿吗”。


我们很清楚并理解这些情绪,但是成长路上不可跨越的就是“放手”,孩子要放开依赖的手,家长也要放开牵挂的手,这条路很长,需要碾碎每一个问题,并逐个击破。


没有无时无刻地陪伴,但是勇气、独立、责任感、沟通能力的铸就,却可以陪伴并助力孩子的每一步成长。所以,请多一份信心,让孩子勇敢并大步迈向未来吧!








济南天山外国语学校

预约到校参观

  • 学生姓名*

  • 申请就读年级*

  • 当前就读学校名称*

  • 联系方式*